扫一扫,慧博手机终端下载!
位置:首页 >> 债券研究

研究报告:中国民生银行-大涨大跌后的债市需要谨慎面对-180419

股票名称: 股票代码: 分享时间:2018-04-20 10:37:30
研报栏目: 债券研究 研报类型: (PDF) 研报作者: 王家庆
研报出处: 中国民生银行 研报页数: 6 页 推荐评级:
研报大小: 532 KB 分享者: hon****814 我要报错
如需数据加工服务,数据接口服务,请联系客服电话: 400-806-1866

【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货币银行学强调存款由资产投放派生而来,而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又特别强调存款立行,到底是先有存款,还是先有贷款,二者是矛盾的还是统一的?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是割裂的吗?当下,央行通过定向降准置换MLF,是货币政策全面转向宽松吗?本文尝试对这一系列看似简单、但是深究之后又似是而非的问题进行系统性的梳理。http://www.hibor.com.cn【慧博投研资讯】前面两个问题的梳理可能对当下债券市场走势的判断意义有限,不过却可以在中长期让我们更好的判断银行行为。http://www.hibor.com.cn(慧博投研资讯)
        一、宏观上存款来自于贷款派生,微观上贷款投放依赖存款
        商业银行发放一笔贷款的同时会在贷款对象的账上形成一笔本行存款,这是贷款派生存款的直接体现,这是整个银行体系存款规模上升的微观基础,即所有的存款都同资产投放直接相关,商业银行对同业、企业和居民形成债权,都会派生出存款。
        但是派生出的存款同银行流动性关系需要辩证的去看待,例如,商业银行形成一笔非银债权,派生非银存款,这个时候虽然银行体系的存款规模上升,但是不代表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改善,我们仍然坚持认为"超储"是银行体系流动性环境的核心指标,商业银行派生出了一笔同业存款,这笔同业存款虽然增加了本行的存款规模,但是本行的超储不会因此而增加,所以本行的流动性不会因此而改善。换个角度看,如果认为是存款支持资产投放,那么派生出的这笔存款已经支持了这笔同业债权,所以它"失去"了支持其他资产投放的功能,对商业银行再进一步的扩张同样没有形成帮助。如果商业银行对一般居民和企业放贷,派生一般存款,虽然存款规模上升,但是却因为形成的一般性存款需要缴准,所以对银行体系的超储形成了耗损,因而信用扩张带来了银行体系流动性损耗。以上内容我们在《信用扩张下的超储走低》《对流动性的思考》中均有较为详细的阐述。
        从宏观上看,如果我们将银行体系的资产和负债以贷款和存款进行简化,那么所有的存款是依赖于贷款投放得到的,贷款投放代表了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信用扩张的过程往往会带来了流动性的耗损,只要银行体系进行一笔贷款投放,就会派生出一笔负债即存款,并且增加准备金缴存,进而减少超储。所以,逻辑上不应该有所谓的负债荒,资产和负债是同步而生的,市场的这种形象比喻大约描述的是一种信用扩张能力的不足,那么这种更应该表述为"超储低"。
        从宏观上看,如果银行体系的超储为0,银行体系失去了进一步信用扩张的能力,这一点宏观和微观是一致的。拥有超储是银行或者整个银行体系进行信用扩张的前提,对每一家银行而言,为什么形成存款竞争?核心是因为本行资产投放,派生存款,虽然在当下只是因为缴准增加了超储耗损,但是资金是不断流动的,派生在本行账上的存款大概率是要流向到其他金融机构,那么这个时候对超储的耗损就不只是派生存款增加的缴准那一部分,而是这笔金融活动派生的全部存款的流失。假设法定准备金率是10%,商业银行进行了1笔100元的贷款投放,形成了100元的本行存款派生,那么这个时候对本行的超储耗损为10,但是这笔存款会随着贷款人的使用可能流出本行账户,一旦这些存款流失,那么对本行的超储耗损即为100。
        所以存款竞争大约竞争的是他行的派生存款。即存款竞争的结果,往往是恶化了竞争对手的流动性,来改善自身的流动性,这是微观上贷款依赖存款的基础。即因为本行贷款投放派生的存款面临流失压力,这种流失会对本行超储形成极大的耗损,而吸收不依赖于本行资产投放形成的存款,可以形成对本行超储的直接改善,可以使得本行进一步获得信用扩张的能力。所以,存款竞争仍然是商业银行经营竞争的一个核心内容,竞争的目的在于改善自身流动性进行信用扩张。
        
        

推荐给朋友:
我要上传
用户已上传 11,410,411 份投研文档
云文档管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反馈建议 招贤纳士 合作加盟 免责声明
客服电话:400-806-1866     客服QQ:1223022    客服Email:hbzixun@126.com
Copyright@2002-2024 Microbell.com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3820号-2   冀公网安备:13060202000665
本网站用于投资学习与研究用途,如果您的文章和报告不愿意在我们平台展示,请联系我们,谢谢!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06-1866 举报邮箱:hbzixun@126.com